2020年8月,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獲批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筑工程)承擔單位。該基地是我國建筑工程領域技術標準國家級平臺,也是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的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旨在通過技術創新、標準制定、平臺孵化等方式助推中國建筑工程領域發展。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筑工程)的申請、申報工作,得到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大力支持,從申請到批準歷時近三年時間,經跨領域標準化專家多輪審核論證,終獲批準。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的建設方案,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筑工程)由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簡稱“標準院”)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簡稱“建研院”)共同作為承擔單位。標準院主要負責裝配式建筑專業領域的創建工作,建研院主要負責綠色建筑專業領域的創建工作。
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
近年來,我國積極探索發展不同結構形式的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代表新一輪建筑業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既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制定裝配式建設計、施工和驗收規范。2016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要求大力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鋼結構建筑,加快編制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此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連續多年都將大力發展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及住宅列為入年度重點工作。在國家政策的積極推動下,多個省市出臺了推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發展的政策文件。這一系列政策文件及措施,有力推動了我國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行業的發展,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筑工程)應運而生。
基地建設四大重點任務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筑工程)的建設工作將著力于以下四大重點任務:
一是依托創新基地,圍繞放開搞活企業標準、培育發展團體標準等帶來的市場需求,探索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基地市場化運行機制;
二是利用“互聯網+”等手段,為廣大企業、社會公眾提供標準化技術咨詢、檢驗檢測與認證認可、標準基礎知識與技能培訓、產業化應用推廣等標準化服務新模式;
三是加速創新技術和產品市場化進程,構建和完善深度對接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標準化工作模式;
四是培育形成一支跨界、復合型和具有國際視野的標準化人才隊伍,持續優化標準化資源配置,厚植標準化發展新基礎。
裝配式建筑領域是標準院的優勢、核心業務,主編了包括《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裝配式鋼結構住宅技術標準》等重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筑工程)作為集聚國際、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標準化資源的重要平臺,對于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促進裝配式建筑等領域創新成果的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標準院將以此為契機,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統一領導下,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導下,匯聚產業優勢資源,提升標準研編及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基地標準應用實施,增強國際標準話語權,引領工程建設行業高質量發展。
延伸閱讀: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是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為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而設立的標準化試點示范的一種形式,是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服務平臺,是以標準化助推創新技術和產品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孵化器。根據創新基地建設總體發展規劃,為構建適應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標準創新服務體系,有效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提升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效益,將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帶一路”國內沿線、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京津冀、東北等地區建成15-20個區域(綜合)創新基地;在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業、現代能源、重要消費品、生態文明和文化建設等領域,建成30-35個領域(專業)創新基地。根據科技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布《“十三五”技術標準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期間,將建設50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目前,已批準建設40余個創新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