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濱水空間城市設計的研究工作自2018年4月啟動,在“2019年度北京市優秀城鄉規劃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近日,項目組應邀在北京市規自委組織的責任規劃師第五期線上培訓上就《導則》內容進行了宣講。中國院城規中心目前正繼續按照北京市規自委的委托,開展《北京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的相關工作。
此外,結合《導則》研究和編制經驗,城規中心同時展開了對北京、蘇州、銀川三城濱水區城市設計比較研究,探索具有中國城市本土特色的城市濱水區規劃、建設、發展道路。三城濱水區比較研究成果完成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對此進行詳細解讀,敬請期待。
1 研究背景
“ 濱水地區是一個城市非常珍貴的資源,也是城市發展富有挑戰性的一個機會?!溃┎闋査埂つ枴?br />
濱水空間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城市歷史、文化重要的空間載體,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
實際上,北京有400多條河流,是一個因水而生,逐水而興的城市。濱水空間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9.4%,是城市空間重要組成部分。高標準的水環境和濱水地區,對于實現城市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拉近水城關系是濱水空間設計核心訴求
隨著多年的水利建設,城市防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但以防為主的理念導致親水性不足,城市建設及人的活動與水結合不緊密,水的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體現。由于濱水地區拆遷量少,便于基礎設施建設,濱水地區開辟了大量的快速道路、高壓走廊等負面空間,使得水城聯系困難,濱水空間的使用率大大降低,水系的存在感越來越低。
水城聯系困難
人類觀水、近水、親水、傍水而居的趨水天性是源遠流長的。水系除了承擔水利職能外,也是承載城市居民交往與生活較為密切的公共活動場所。隨著北京多條河道的水環境提升及兩岸開發建設工作的開展,濱水空間逐步回歸人們的日常生活,編制本《導則》是實現濱水空間和諧共生和首都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
2 明確了“濱水空間”的定義和劃定范圍
從宏觀的概念上來看,“濱水空間”是與水域密切相關的公共空間,在空間構成上應包含水域、水際線、陸域三個部分。
《導則》明確了以濱水第二條市政道路為界來定義濱水空間,管控內容包括城市水系、兩側綠帶、城市道路和街區四個部分,并強調對濱水空間的整體塑造,既關注公共空間本身的設計營造,又注重強化城市空間和水系的關聯性。
3 契合北京特征的濱水空間五大設計引導目標
塑造全民共享的濱水空間
加強藍綠資源整合與共享,統籌兼顧城市交通、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妥善處理濱水空間可達性和可見性,實現藍綠網絡交織的公共空間。
塑造分級明確的濱水空間
堅持以人為本,既要保障水系和濱水空間承擔的功能,又要提高空間品質以滿足公眾對公共空間需求,通過構建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濱水空間來突出濱水空間設計特色。
塑造傳承歷史的濱水空間
立足北京濱水空間格局和歷史遺存,恢復被侵占和填埋的濱水空間。在景觀塑造、建筑風貌方面突出北京歷史特征,保護歷史水網格局。
塑造豐枯兼容的濱水空間
重視水系的季節變化、降雨豐枯及人工調蓄規律,通過構建彈性的濱水空間景觀,應對北京獨特的水文變化和氣候特征,保障濱水環境的全季節品質。
塑造涵養水資源的濱水空間
遵循生態修復的原則,將濱水空間設計與環境條件的改善聯系起來,提高網絡的生態和景觀性能,逐步改善水資源匱乏、濱水環境不良等城市問題。
4 適用全域的濱水空間分區-分級-分類設計引導
《導則》適用于指導全市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管控,從市域、中心城和老城三個層級分別提出引導和設計要求。
在市域層面銜接總規城市空間結構,提出濱水空間的分區和分類設計引導;
在中心城區圍繞全民共享、分級明確、傳承歷史、豐枯兼容和涵養水源5大設計原則提出濱水空間的設計策略和措施;
在老城核心區深化落實總規對老城歷史水系恢復和保護的要求,結合城市設計的手段,提出深化設計要求和量化管控指標。
02 核心內容
重點1
完善設施建設功能復合高效利用的濱水空間
現狀濱水空間普遍存在游憩服務設施不完善的情況,臺階設置不合理,無休息座椅、路燈、盲道、無障礙等設施,不能滿足活動和日常需求,導致濱水空間缺乏吸引力,使用率較低?!秾t》引導通過完善服務設施和功能的方式協調各類濱水空間使用人群需求,提高濱水空間使用率和可留性。
重點2
多樣化岸線形式拓展濱水活動空間
北京水系的主要功能是解決城區排澇問題,部分兼顧景觀游賞功能。中心城的河道多裁彎取直,采用人工硬質駁岸以保障一定的過洪能力,導致現狀水系岸線筆直單調,濱水空間狹窄且體驗乏味?!秾t》提出可在不影響水系功能的前提下,通過多樣化岸線形式來拓展濱水活動空間;比如在水平面層、中間層和城市道路層設置平臺、棧道、階梯等來豐富岸線形態。
多種岸線改造方式
重點3
引導豐枯兼容的濱水景觀營造
北京大多數月份處于缺水狀態,還有水質惡化和河道斷流的問題。所以對濱水空間的景觀處理要結合雨水蓄滯、污水治理、生態修復等進行綜合管控,納入不同的季節設計,駁岸設置多層平臺,設計枯水位、豐水位、澇水位三種河道景觀,實現不同季節的濱水景觀多元變化,避免由于季節變換導致的蕭條景象,為居民塑造豐枯兼容的高品質濱水環境。
重點4
倡導濱水空間與城市腹地之間的多元互動
為市民創造一個舒適的親水環境也是濱水空間設計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增加親水性與提高可達性是不可分割的,良好的交通可達性可有效引導市民進入濱水景觀復合空間中,增加濱水區的活力?!秾t》倡導通過完善濱水慢行系統,建設連續貫通的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車道,加強兩岸慢行系統聯系,開辟視線通廊等方式提升濱水空間可達性,方便人們觀賞水、親近水、享受水,真正發揮濱水空間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的作用。
重點5
聚焦老城雙修和歷史水系復興
北京城依水興建,歷史、文化和古跡沿水域展開,形成了北京獨特的水文化。依據北京總規要求,需在老城區“保護和恢復重要歷史水系,為市民提供有歷史感和文化魅力的濱水開敞空間”。
為了改善提升區域環境品質,營造和諧宜居生活氛圍,《導則》立足北京水系格局和歷史遺存,以老城為核心,強調水系格局恢復和存量空間更新,在景觀塑造、建筑風貌方面突出北京歷史特征,結合城市設計手法,對典型水系濱水空間提出明確、可落地的整治建議和“微更新”改造方案。
重點6
落實機制保障和專項治理計劃
濱水空間內的各類空間和設施涉及管理部門眾多,各部門的權責存在交織和銜接不暢的現象。為避免因缺乏多部門的協調統籌導致規劃難落實,《導則》提出形成規劃引領,部門協同,考核問責,平臺監測,長效運維的落實保障機制。針對總規中要求的近期建設重點提出了專項治理工作計劃,明確牽頭責任部門,建立多部門協調管理機制,制定有效的工作計劃和實施策略。
權責分明的專項治理計劃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多年來持續推動全市重點河道治理和濱水空間品質提升,《導則》的編制作為重要抓手之一,是近期已經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
《導則》全面地向公眾介紹了北京的水系特征和水城關系變遷;基于現狀特征和問題提出了濱水空間城市設計五大原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勾畫濱水空間場景來強化公眾對濱水空間的認知;用專業的圖示圖表展現了濱水空間各要素的設計要求和技術措施,以指導濱水空間設計和項目評審;《導則》也結合總規近期建設重點提出了有效的實施計劃。
《導則》的發布將引導北京市逐步提升濱水空間品質,營造功能復合、開合有致、全民共享的高品質濱水空間,構建水系和濱水空間治理新格局。
|